
很多人都不會算賬,因為他們不懂機會本錢的概念。很多人算賬便是看東西的價格,而實際上這個東西的價格,是東西自身的價格加上為了得到這個東西而拋棄的其他對應東西的本錢。后面這部分隱性的被忽視的本錢,便是機會本錢。舉個簡單的比如,原本約好了朋友一同看電影,一張電影票價值30元,這時候一個電話過來了,客戶說要去談一下新的項目。假如去看了這場電影,支付的就只是30元錢嗎?不是的,支付的是30元加上新項目或許的收益。再比如洗一次車需要半小時,費用50元,自己動手洗車是不是就能節省50元了呢?并不是,你自己洗車花費的這半小時時間,原本是能夠拿來做其他工作的,比如將工作內容再細化一下之類。你的實際收益是50元減去半小時平均工作收益。假如你的時薪是200/小時,自己洗一次車,不光沒有省錢,還丟失了50。
機會本錢在經濟學理論里是個非常一般的概念,所以從經濟學角度,喬丹不應該自己剪草坪。但我國的基礎教育中,不光沒有正常的經濟學知識教育,反而把厲行節儉上升為道德領域,所以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本錢概念。
在產品規劃研制中,就有很多沒有機會本錢概念的人。有些人對產品規劃研制每個階段的規劃費用和打樣費用特別重視,不停的進行本錢核算,但是卻忽視了產品規劃研制自身的機會本錢。之前就有家客戶,談的是一款吸奶器的規劃研制項目。前期交流都很順暢,但到了報價環節,客戶就非常糾結,因為咱們談的是分紅協作形式,將來產品銷售額的2%作為規劃提成??蛻粢詾閷懋a品假如賣的好,他們或許需要支付數十萬的規劃提成,合同沒能簽下去。
半年后客戶又來找咱們了,原因是他的競爭對手推出的新品,把他家的產品打的銷量減少了一半。這是何苦來哉,之前核算銷售狀況好的話要支付數十萬規劃提成,卻沒有核算這種狀況下自己的真實收益,也沒有考慮競爭對手對自己的影響,想著規劃提成或許會高,不做新品好像能省幾十萬,卻沒想到不做新品的機會本錢有多高?,F在老產品銷量被腰斬,新品上市快也要三個月后了,這其間的丟失哪里是幾十萬。
產品規劃研制過程中是要核算本錢,但是不能只核算實際本錢,機會本錢才是產品規劃研制中大本錢。就如同上面的比如中,正常人都會拋棄電影而去和客戶談項目,在產品規劃研制中,也需要核算機會本錢,切不可因小失大。